給別人意見可能是這世界上最沒有成就感的事情,對方可能厲聲駁斥、可能冷眼相看、更糟可能還從此將你視為敵人,不談極端的情況,也很常遇到給建議但沒有看到改變的情況,實在令人氣餒。
知道別人可以做得更好,會忍不住想多嘴;有的時候其實也不是自己想講,而是被要求要「帶人」,我們究竟該怎麼做,才能讓回饋具有建設性?或僅僅是讓建議有效呢?這篇文章想分享自己的四個步驟,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啟發。
步驟 1:確認事實
這是滿多人會犯的錯,包含我自己,只是「聽說」就妄下評論,自以為高人一等,但連最基礎的事實都沒有搞清楚。
我們都笑過比手畫腳接力賽的荒謬,很多時候你的聽說也是這樣來的。氣急攻心時可以提醒自己:「誤判的後果是什麼?」避免白生氣,也避免折損自己的信用。
比手畫腳接力賽規定只能用肢體語言,但其實口語或文字並沒有比肢體語言高明多少,在表達與理解之間很容易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誤會,例如情緒發洩被當成了工作態度、因為物理距離而誤聽等等,實際探查過才知道落差可以有多大。
「好奇你對這件事的看法?」探查也可以很中性甚至很正面,可以以當事人為中心慢慢擴大,確保自己有清楚的理解。在沒有清楚的理解之前,寧可不動作,避免傷人傷己。
步驟 2:找到更好的版本
會想給建議,一定是因為你和他的做法有所不同,我們要仔細比對你和他的做法具體有哪裡不同,才能釐清思緒,給出清楚的建議。有時也不一定是你的做法,而是你經驗中的最佳做法,因此不一定是跟你比較,也可以跟一位楷模(role model)做比較。
有可見產出的,我會盡量找出更好的版本,例如更好的程式碼、更好的設計稿、更好的文件等等等。不可見的則比較棘手,我會盡量從共同經歷中尋找更好的版本,例如某會議中他人更好的行為。
也例如「會議可以主持得更好。」這樣的建議令人滿頭問號;可以花時間思考,若是自己或心中的楷模會怎麼做,像是「事前條列會議議程」並附上例子。
同樣的,若找不到更好的版本,也寧可不動作。因為當你說了卻說不清楚、對方也沒有頭緒如何改善時,這個回饋就容易形成雙方之間的芥蒂,不如就維持原樣。
步驟 3:專注在最重要的那件事
老手常常忘記自己也是經過漫長的訓練才走到了這一刻,時常忍不住劈哩啪啦地給予建議,結果卻是新手消化不良、老手埋怨一代不如一代。
就像是新手駕駛在高速公路光踩油門就緊張得要死,更別提要他超車;而老司機則單純是因為安全而不隨意超車,新手不一定是真笨,而是有些技能就是需要時間養成。
也像是我剛入手 PS4 時玩《地平線》跟智障一樣,當時室友就非常頻繁地給我建議,對我享受遊戲造成了一定的干擾;如今 PS4 已經入手五年(2022),重玩《地平線》選了「超難」還覺得沒有難度,在前期打贏室友以前在後期還很頭痛的敵人。回憶起來就是經過多年「訓練」,終於建立了對手把的肌肉記憶,面對關卡更有餘裕。
因此請專注在最重要的那件事,才能讓後進者明確知道自己要努力的方向,而不會迷失在過多方向中。
工作上我帶會議、帶專案有許多效率小訣竅,最早會很認真地想跟所有人分享所有細節,最後發現大家吸收不了、反而造成困擾,就改成一次只分享一個最關鍵的差異,發現更有效率。
步驟 4:指出那條「小徑」
到目前為止,我們已經選擇了最重要的事、準備了更好的版本、也確認過事實了,再來我們要雕琢「說法」。
「下次約吃飯!」還記得十年前跟一位朋友告別時這樣約定,十年間連面都沒見到,更好的說法就是更好地考慮到對方感受的版本,完美的說法就是講給任何人聽都不會引起反感的版本。
也可以回想自己的求學經歷,是不是總是有一位讓你感受好的老師,讓你在那個科目有更多的成長。有人可以自然地做到這件事,但更多人需要刻意練習,雖然聽起來有些虛偽,但與其良藥苦口,不如為良藥裹上糖衣。
推薦你去尋找你和他的共同目標,例如公司希望軟體穩定、工程師也希望提升自己的程式品質,那工程師犯了一個低級錯誤,與其指責,不如以工程師的個人目標為核心,重新形塑給他的回饋。讓回饋像是「小徑/路」(the path)一樣,能夠一步一步地遵循,走到你和他共同期待的終點。
例如對新手工程師的程式碼覆核(Code Review),我就發現以沒有疑義的共同語言提出建議會最有效率,也就是直接以程式語言提出我的建議,並佐以:「你覺得這個版本如何?」「感覺這個版本比較好?」「我可能會這樣寫:」綜合成清晰但緩和的回饋。
也例如有同事在會議上的發言相當情緒化。「其實我也滿火大的,我調整呼吸,刻意安靜一下之後有比較好。」「Raymond 滿厲害的,甚至沒有生氣,在提出替代方案之後大家都很滿意,或許我們可以這樣做?」在棘手的情境,我也會嘗試以這樣的方式指出對方可能沒有注意到的小徑。
同一座山有不同的攻頂路線,如果沒有看到顯著改進,也可以想想能不能為他找到另一條更適合的路。
給予回饋是需要練習的,可以留心自己與別人的情緒,來找到雙方都舒適的策略。除了一般性的練習,不同人面對相同情境可能會有天差地遠的反應,因此實務上還會需要佐以對特定人的觀察加以客製化。
在熟練之後,以上「事實」「更好的版本」「專注」「小徑」四個步驟含講完很少花我超過半小時;因為專一又具體,所以接受率也高,甚至時常收到對方的感謝,希望我的方法也能帶給你一些啟發。
延伸閱讀
- 世界上最好的建議,是在他想要的時候再給-關鍵評論網:這篇比較消極,但也彰顯了人們是多麼地「抗拒建議」,需要依賴方法來突破。
- 即使是建設性批評,也不會讓他們傑出 — 哈佛商業評論:這篇(2019)以神經科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,推翻了許多業界長期以來奉為圭臬的理論,包含 Netflix 的部分文化。
- 批評,會讓對方更難改變-哈佛商業評論:這篇(2014)沒有上一篇扎實,但也描述了類似的發現,同時更容易消化。
- 「不用有能力的混蛋」-天下雜誌:一個用正面手法(小徑)處理負面行為的絕佳案例,負面行為不一定只能用負面手法處理。
- 你是好主管嗎?讓人感佩的主管,給建議會留心 5 件事-經理人:類似於《也不會讓他們傑出》,少了理論,更多具體做法的版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