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加倍會議效率的小秘訣

Mosky Liu
10 min readJun 13, 2021

我一向很討厭開會,我喜歡動手解決問題,而不是坐在會議室裡閒扯淡。不過很多時候,少了會議的輔助,確實很容易解決錯問題,或解決得不好。

為了平衡動手與動口的時間,我發展了一套提升會議效率的方法,經驗上可以砍半會議時間,讓一小時的會議在 30 分鐘甚至 15 分鐘完會,說不定也能幫助到大家,因此寫出來和大家分享。

這篇文章從會前的會議大綱,會中確保理解一致、化解衝突、控制時間等技巧,會後的會議筆記都會介紹過一遍,期待能在實戰中幫助到你。

有效率的會議其實是很舒暢的。Photo by Brooke Cagle

會議前

一場順暢的會議,一定經過悉心準備,只要有正確的方向,也可以悉心但不費時地準備一場會議。

提供扼要的會議大綱

召開會議不是為了話家常,是為了讓議題有結論,有明確的議程很重要,而這個議程越扼要越好。

為什麼要扼要?每間公司的每個人的每一天都很忙碌,社群網路上存起的文章你都不一定會讀了,你不能假設丟一條文件連結或一份長篇文件大家會讀。

再來,每個人腦中的脈絡不一,大家不一定看得懂你精心準備的文件。別不相信,下次寫完先拿給別人看過,解釋前詢問其理解,你一定會大吃一驚。

無論是主持人沒有提供、與會者沒有看或看不懂,都無助於會議效率。因此,提供符合人性的扼要大綱是非常重要的,這裡提供一個範例:

6/5 Awesome Project Sync-Up Outline

1. 請 @Mosky 分享 the awesome API。[–2:10pm]
2. 請大家給予回饋,主要是 App 與 FE。[–2:20pm]
3. 計畫下週可以看到的東西,包含 BE、App、FE。[–2:30pm]

你是不是在 10 秒內看完而且看懂了?可能甚至比文件載入還快,這就是「扼要」的標準。

明確寫出會前準備

大綱除了議程,還有一個重要元素是會前準備。上面的例子只有議程,若需要請與會者做事前準備,我會寫一個「會前準備」的清楚次標並條列,以提升與會者履行的機率。

經驗上即使對與會者有強制力,履行率都很難達到 100%,若對與會者沒有強制力,履行率會低到 25–50% 以下,因此實務上我會盡量避免需要會前準備的安排。

標上「預定時刻」

這是多年演講發展出的技巧,我會在簡報之 Presenter Notes 標註講到該張簡報的「預定時刻」(「2:10pm」而不是「10 mins」)。在演講時,演講本身就會耗盡腦力,因此用預定時刻與現在時刻比較的方式,就可以更省力地知道講太多或講太少,據此進行調整。

主持會議時也是,其實你沒有餘力去算「現在是第二個議題,會議開始時間是 2pm,所以 2pm + 10 mins + 10 mins = 2:20pm。」直接標上預定時刻可以讓你輕鬆知道時間上有餘裕或不足,並採取相應的控時策略。

這也是許多人明確回饋有幫助的方法,第一次估一定估不準,記得要從每次的經驗學習,對議題的需時有概念了,才能夠對議題做出取捨,讓會議時間有效運用。

你真的需要一場會議嗎?

在拉一個會議前,可以多思考一下是不是只需要口頭甚至文字討論。

我會盡量用文字或口頭討論取代會議:文字效率不足約口頭,口頭約不到才約會議。

工程師對工程師的討論總是比工程師對非工程師有效率,兩個人討論總是比三個人討論有效率,議題總是很多,但有大有小,這個習慣能夠幫助你用最小成本解決最多議題。

這個習慣也是我所帶領的專案中,大家會不約而同稱讚的習慣。

準備演說筆記

也是演講來的技巧,準備 Presenter Notes 實在是對演講非常有幫助,若評估有幫助,我也會事先準備演說筆記。

要特別注意的是:演說筆記幫助的對象是你,幫助你整理思緒,在會議上表達得更清晰,雖然在會議上可能會充當簡報,但不應要求與會者事先閱讀或作為會議大綱。

因為讀者只有自己時,你只需要用自己懂的文字;讀者越多,你就需要遷就知識的交集,最後越寫越長,即使順利寫完也會落入與會者閱讀機率低的窘境。

會議中

只要準備好扼要的會議大綱,一場會議就成功了一半,接著要介紹的是會議中的技巧,主要有 a. 確保理解一致 b. 化解衝突 c. 控制時間 三大類技巧,幫助你繼續讓這場會議成功。

摘要並確認

口語是相當不精確的表達方式,很多時候與會者也是邊講邊想,為了幫助討論收斂,我們要去抓住口語背後真正的意思,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是:摘要並確認。

例如在 2021/5/31 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第一次公布 Rt 值為 1.02 時:「所以我可以理解成部長認為疫情趨緩?」指揮中心記者會的口語表達都相對冗長,如果是一場會議,我會嘗試這樣摘要,也幫助其他與會者抓到重點。

「我了解客戶是希望兩週內可以看到新版本。」說者在反覆講同一件事時,經常是因為不確定聽者是否理解,縱使不同意,做摘要也有幫助說者接收到「我理解了。」訊號的效果。

在會議中頻繁這樣做,除了能夠讓訊息的傳遞更清晰,讓會議更有效率以外,如果你是主持人或記錄者,你有做口頭摘要,也更能幫助你在會後寫成文字,更快完成會議筆記。

詢問以結束議題

許多人在會議上,產生想法後,會等到最適合的時機才講,有時候沒等到就不講了,其實相當可惜。

我在主持時,要進行下一個議題前,我一定會問:「那關於這個議題,還有其他想討論的嗎?」為與會者創造時機。同時這個問題也會讓會議有明確的段落感,讓大家知道會議進行到哪了,幫助聚焦至下個議題。

我僅出席,在抓不到會議進度時,我也會詢問:「現在討論到大綱上的哪個議題了?」通常這樣的困惑不只自己會有,所以除了幫助自己,也是幫助其他與會者。

整理、修訂論點再定案

衝突是會議中不可免的一部分,而要化解衝突其實是有套路的,這是以 Argument Map 為基底修改而來的技巧,下面依步驟講解:

詢問論點

「我對民進黨的政策不滿。」「我要投國民黨!」是兩個方向類似但強度不同的論點(contention),對民進黨不滿,可能會傾向投國民黨,也可能單純不投票,甚至可能還沒做決定。在政治討論上,經常十個人討論背後有十一種論點,也是為什麼政治討論難有共識的原因。

當認知到的論點不同,自然就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,彼此鬼擋牆了。因此詢問出論點是非常重要的:「我們現在在討論的是什麼?」「民進黨過去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嗎?」遇到這樣的狀況時,我會理出一個方向類似但強度更弱的論點,以求達到初步的共識。

我處理過一個技術討論是 A、B 兩個解決方案各有優缺點,雙方僵持不下,我把它整理成「假設全採用 A 案。」與「假設全採用 B 案。」並依序討論,聲音能夠被分門別類後,討論就也能夠繼續下去了。

詢問支持想法

確認過論點後,可以順著詢問支持想法(because),想法分成三種類型:事實(facts)、意見(opinions)、感受(feelings)。事實甚於雄辯,我會優先問出事實,很多時候把事實理清楚,結論就也出來了;事實難分高下時,才會再詢問主觀意見。

詢問「有什麼事實?」聽上去有點尷尬,我會詢問「有什麼資料佐證?」來引出事實。意見方面,我會詢問「有人想分享支持的看法嗎?」以引出同向意見並避免混亂。

感受則不太適合在多人會議時詢問,但相當適合在一對一會議或有隱私的討論中詢問。人很多時候都是先有感受,才根據感受建構意見與尋找事實,陷入僵局時不妨往感受探索,只是人通常不願意在人多時分享感受,可以額外安排了解。

詢問反對想法

確認過沒有其他支持想法後,可以做一個轉折,詢問反對想法(but):「支持的想法有這些,那麼有反對的想法嗎?」這很重要,在一片支持的聲音下,反對的聲音會不敢出來,需要給他們一個明確的機會,才能正反並陳,使觀點全面。

修訂論點並定案

若論點傾向被接受或否決,可以簡單摘要,例如「台灣在這波疫情(2021/5)前,邊境管制做得很好。」在無人反對後定案。

若論點經梳理仍平分秋色,我會選擇對組織最有利的議事規則,例如表決、加權、主管判斷等方式做出定案。即使結論不能讓所有人滿意,至少已經讓所有人發表想法,並認知到不是容易的討論。

若論點有瑕疵但可以修補,我會提出修訂版論點,例如「假設採用 A+B 案。」在 A/B 案的例子裡,剛好其優缺點可以互補,在提出詳細的互補方式後,就這樣完成定案。

常見的情形是修訂後仍有正反想法,那麼就再次修訂,直到被接受,或以議事規則作結。

詢問以遞延議題

開會常遇到一個議題耽誤其他所有議題的情況,當現在時刻超過預定時刻時,就需要考慮遞延討論到最後或下一次會議。

「由於今天時間有限,這個議題確實不容易,還有許多其他議題要討論,不如我們最後再回頭討論?」是我常用的說法。「會議室時間要結束了,那我們下次再討論這個議題。」我會記下遞延的討論,若時間真的不足,會明確告訴與會者下次討論。

有時也是事實不足而變成立場之爭,這時候更適合將搜集事實定為行動項目(action items),待下次再定論。

詢問以另行討論

還有一個常見的情況是討論開始變得很專業,十個人的會議變得好像只有兩個人在討論,若越討論越熱烈,也很適合:「這個討論好像比較專業,不然 A、B 君你們會後討論好嗎?」來幫助會議時間用在更一般性的議題。

進行會議「速記」而不是會議「筆錄」

逐字稿在很多情境中都是很有用的工具,但在一般公司會議中不是,一方面你會因為打字而無法專心討論,二方面、其實不會有人看。

也有人是邊開會邊做精美的會議紀錄,多多少少還是會影響自己參與討論,也不一定能派上用場,最終只有「啊~我做了一份好精美的會議紀錄。」這樣的滿足感,但其實沒幫上什麼忙。

我自己在會議上只做「速記(shorthand)」,這是和口譯員學來的技巧,在遇到來不及翻譯的內容時,用只有自己看得懂的符號做記錄,再進行翻譯。

例如我在 2021/6/5 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 23:36 開始做的一小段速記:

bus screening -- n bus? tao may > 500p all s? 300+ calls 30+ med on-going.
guo sir gen v? welcome & help.

隔了一週,雖然沒有百分之百精確,還是可以翻譯回:

問:有多少企業申請快篩?桃園市長提出超過 500 人就要進行普篩?答:有 300 多個詢問,已安排 30 多家醫療機構協助。
問:郭台銘先生想代工生產疫苗?
答:非常歡迎且盡量提供幫助。

速記比完整打字快很多,也只會速記需要的部分,例如遞延項目、會後之會議筆記等,就能夠邊記錄邊高度參與討論了。

會議後

接著就是效率會議的最後一塊拼圖:扼要的會議筆記。

提供扼要的會議筆記

會議大綱有兩點最重要:會前準備、議程。會議筆記也有兩點最重要:決議項目(resolution items)、行動項目(action items)。

人性本忘,大家的共識在一個月後變成你私下的決定實在是有理說不清、會議上聽到「有說要做嗎?」也是無奈滿點,寫下來並標記負責人真的比銀杏還好用。

在拿捏筆記項目時,可以回憶什麼事是在會議前、中沒有共識,而會議後有共識的,通常就是值得被記錄下來的項目。

至於要多扼要,雖然筆記很難像是大綱達到十秒等級,但我們也以十秒為目標。自己的技巧是條列,超過六點以次標重新組織,看起來就會有條理;再粗體重點,讓略讀者可以一覽精華中的精華。同時也可以想像是寫給不在場的一位同事看的,就比較能寫出看得懂的筆記。

當你的會議筆記被閱讀的機率高,就更有機會留下一致的理解,即使不太一致,也更有機會被修正為一致,貢獻理解一致這個會議的最終目的。

自己也習慣在任何討論後,例如口頭討論,簡單摘下兩行字,也都有助於把時間花在推進事情,而不是爭論記憶喔。

希望這篇文章中的會議大綱、確保理解一致、化解衝突、控制時間、速記、會議筆記等技巧也能在你的會議中發揮效果!

延伸閱讀

  1. 重要的事情真的要講三遍!-科技報橘
  2. 目前職場最搶手的 4 大技能在這裡-商業週刊
  3. 你是在抄筆記,還是在作筆錄?-Aris Totle
  4. 口譯員的小秘密-GQ TV Taiwan

鳴謝

沒有人天生就會開會,存在有效的方法就必然也有無效的嘗試,要特別謝謝我所任職的 Pinkoi 給了我數不清次的嘗試機會,尤其是包容我無效嘗試的夥伴,才能讓我打磨出這些有效的方法。

--

--

Mosky Liu

認真寫長文很快樂ㄛ ৻( •̀ ᗜ •́ ৻)